学生自带被褥为何需自费检验?学校责任传递正确价值观!
新的学年已经拉开帷幕,学子们怀揣着期待和憧憬,或许是升入新的学年级,或者是踏入中学、大学的大门。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背景下,也难免出现一些令人失望的事情(更确切地说是被揭露出来),比如最近曝光的两起学校指定学生购置床上用品的事件。
一起发生在一所大学。在山西能源学院的年新生入学须知中,有一项“其他费用”的说明引发了热议:“学校将通过招标采购学生公寓床上用品。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用品是经省教育厅审核、省纤检局检验合格入选的产品,新生自带床上用品需要经过省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(检验费用由学生自理)。”这一条款引起了网友的嘲讽。
然而,大学新生都是成年人,上大学时使用自带被褥或自行购置是个人权利范围内的选择。难道连这点自由都要被剥夺吗?无论是自带还是自购,通常都是由正规厂家生产的,既然在市场上销售,就默认是合格的。为什么还要求“必须经过省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(检验费用自理)”呢?背后一定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驱动。
在舆论的压力下,山西能源学院的工作人员回应称,并非强制要求学生提供合格检验报告。自带床上用品的学生只需要向学校登记,质检部门将会进行抽查,而且今年的抽查不收费。然而问题是,为什么学生自带床上用品还需要向学校登记呢?这只是制造一种“自带就是异类,不领情于学校好意”的氛围,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霸凌和逼迫,显得非常不雅。
另一起事件发生在一所中学。有家长反映,在重庆忠县一所中学,学校要求家长在学校购买学生的被褥等床上用品,每套元。事情曝光后,当地教委发布了情况通报:学校这么做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统一提供的,但已责令该校再次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愿。如果有家长不愿意购买,商家将会退款。他们的态度相当诚恳,没有试图用“集中招标采购”或“检验合格”之类的说辞来搪塞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两起事件中,回应问题的主体是不同的,他们所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存在着巨大差异。大学自行作出回应,虽然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错,只是出于舆论的压力在今年稍作让步。而中学的回应则来自于当地教委,尽管他们提供了一些客观的理由,但并没有宣称强制学生购买床上用品是正确的。最后,他们还表示“忠县教委将会举一反三,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”。
这其中的差异不仅仅因为高校的领导级别通常比中学高,还因为高校的管理权力远远超过了中学。这种差异导致了在与学校发生矛盾或纠纷时,学生或家长的救济能力和途径大相径庭。如果面对的是中学,家长可以向当地教育部门投诉,当地教育部门通常会积极地进行调查和处理,就像忠县那样。然而,如果面对的是高校,一些高校可能选择“置之不理”或者坚持“不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”,或者用理直气壮的态度来回应,家长实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办法。
在两个不同的事件中,一个严峻的问题被提了出来:学校的权力和学生的权利在哪里划定界限?中国传统文化强调“天地尊亲师”,这种观念在正面上强调了尊师重教的传统,但在负面上,学生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的权利和尊严有时得不到维护,甚至可能受到侵害,而且缺乏救济途径。
在现代社会,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业,然而,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于“服务”这个词感到陌生。但是,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任务无非是传授知识和技能,就像法律咨询等其他服务业一样,其底层逻辑并无二致。学生及其家长是需求方,因此,供需双方的权利和关系应该是平等的,这应该构成最基本的价值观。
在这个基础上,“尊师重教”才有其意义。如果学校为了建立强制性垄断地位以谋取经济利益,不允许学生外出消费,强制学生购买各种商品,那么就是在将学生视为摇钱树,实际上已经侵犯了学生的权利。只是大多数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,可能会忍气吞声,害怕为了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站出来。然而,学生会看到这一切,这并不是学校和老师应该传递给他们的价值观。
至于滥用权力,以迫使学生服从各种规定,限制他们的行为,这不仅是在摧毁孩子们天生的自由、勇敢和活泼,而且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精神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,还包括价值观的倡导和塑造。学校应该认真思考,他们究竟想要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,他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观念,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。